【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筑牢教学中心地位,聚焦内涵,深化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峥嵘初显。学校相继启动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改革计划”等,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型课程,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中得以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得到普遍认同。不少教师已经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开设《许院听课录》专题,通过深入走访深受学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从微观层面挖掘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供借鉴。
导向设计课的新“导向”
无论是校园、商场还是医院,信息指示牌无处不在。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准确清晰的地理位置信息,在设计师的精心打造下,数字、符号和文字还为指示牌所在的建筑物增添文化色彩。许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耿沛甲老师团队的《导向设计》课程,就立志培养这样一群热爱艺术设计事业的“设计师”。
《导向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耿沛甲老师团队以学生中心为导向,通过小组式、项目化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让传统课程上出了“新味道”。
教学内容的“进阶跑”
上午8点20分,记者们走进艺术楼三楼工作室时,学生们正在为最后的提案做准备,大家专注地盯着屏幕,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耿老师站在中间,为学生们引导、修正、延伸,“再仔细检查下”“这个地方如果换成这样会不会更好”“字体是不是可以换一下”……一堂课下来,讨论不断,思考不断。2019级视觉传达专业的杨一钉说:“耿老师的课严谨不失幽默,给人足够的思考空间,难度虽然大,但一堂课下来,收获满满,充满刺激和挑战。”
师生们在讨论设计方案
据了解,耿沛甲老师团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地深入多家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设计公司调研,并横向对比他们的工作过程与工作内容,从中总结设计师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
有了调研与思考,心里就有了“底气”,围绕学生认知接受规律,耿老师有了一个“主动”的想法。他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章节式设定, 改变了以往那种偏重知识单向传授的“满堂灌”,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五个专题,分别是:导向设计概论、公共空间导向设计(室内)、公共空间导向设计(室外)、商业空间导向设计(室内)、商业空间导向设计(综合导向系统设计)。难度依次递进,重复过程,不重复内容。“由章节式到专题化的转变,这是一个新导向,我们希望学生可以从进阶式学习中提高工作流程熟悉度,使他们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具有适应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帮助他们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并具有职业发展潜力。”耿沛甲老师说。
项目转任务 构建“实战化课堂”
思路有了,内容重构了,接下来是如何上的问题。耿沛甲老师的“三招”派上了用场:“手把手”“育巧手”“放开手”,即老师下达设计任务,老师指导学生按工作流程完成设计项目,经过“手把手”的指导,实现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提案和整体设计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课程强调任务驱动和做中学,但任务从哪儿来?不能由老师空想设计出来,必须来源于真实项目,真题真做。12月7日,记者在课上看到学生们正在汇报许都广场应急避难场所导向设计项目。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设计前期要做很多准备,不仅仅是对地理位置、占地面积或者人流量进行初步的了解,更包括对所在区域导向牌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同学们要在充分考虑导向牌的功能性、规范性、实用性、美观性的基础上,将地域特色融入设计,拿出细化设计方案,在课堂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的设计作业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概念不清晰,或者选材问题,意见难以统一时,就会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总是很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微信经常是二十四小时在线”,2019级视觉传达专业李远龙说。同学们表示,第一次接触项目的时候难以下手,但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一点点的摸索中,越来越得心应手。
提高人才“成长度” 实现师生共成长
学生除了课上“有所学”外,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设计比赛提升自己,“获得感”满满。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0届毕业生钟星现就职于深圳一家新锐创意设计机构,担任平面设计师,他说:“对我来说这是一门特别考验自身基础和综合能力的课,这门课程中所学的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图形设计、造型基础、品牌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期间,钟星利用课余时间,曾多次参加中国生肖设计大赛、河南省设计展、大学生白金创意大赛等,在各种比赛中进一步巩固提高课堂所学。
学生们有所成长的同时,老师也有所“成长”。耿沛甲老师曾荣获许昌学院第二届应用型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并在2020年的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表示,应用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建立成熟有效的教学体系,《导向设计》这门课程只是应用型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学生最终成长需要依靠体系中所有课程的合力才能完成。(本文系许昌学院通识课《项目式写作》成果,学生记者:王洋 张怡曼 蓝丹彤 冯小欢,摄影:张怡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