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筑牢教学中心地位,聚焦内涵,深化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峥嵘初显。学校相继启动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改革计划”等,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型课程,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中得以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得到普遍认同。不少教师已经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开设《许院听课录》专题,通过深入走访深受学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从微观层面挖掘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供借鉴。《许院听课录》也是本学期学校通识类写作课《校园题材新闻写作》的“实题”项目,所有篇目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采写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示。
“克服写作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写作本身”
我校新添写作类课程:写作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无法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文章缺乏逻辑”“写论文就是他人论文观点的拼凑”“病句频出”……,大学生写作能力不足一度成为了学生苦恼、用人单位“吐槽、社会关注的社会热点。
“写作应该回归大学课堂!”在今年我校开设的通识课程中,8门写作相关课程赫然在列,并受到了学生的“追捧”,成为学生愿意上、愿意听的“抢手课”。
列入通识核心课和必修课
“不少同学认为选修课是‘水课’,混个学分就行,但我今年选修的《校园题材新闻写作》课一周要投入6、7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不过我依然觉得挺值的,因为学到了我想学的东西。”2017级新能源材料学院学生于杜飞说,而让他“又爱又恨”的《校园题材新闻写作》课正是本学期该校开设的不同场景的写作课之一。
与此类似的写作课还有王焱老师的《田园周记》,杨继刚、刘闯老师的《应用文写作》,邵金锋老师的《新诗的鉴赏与创作》,李自豪老师的《经典阅读与原创写作》,孙学涛老师的《乡愁里的许昌》等。
学校召开通识类写作课程研讨部署会
近年来,学校教务部门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凝练出了与培养目标相契合的、有许昌学院特色的本科生通识核心素养,写作是其认定的许昌学院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而聚焦学生写作能力素养提升的写作课,在许昌学院有两种“打开方式”。一种是跟据不同场景开设的若干门多元化写作课,上文提到的《校园题材新闻写作》即是基于新闻写作场景开设的,这类课程全部被列入通识核心课,另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阅读与写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拿起笔,是写作课的最大特点
“克服写作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写作”,《校园题材新闻写作》主讲老师钟伟平向记者介绍了她的这门课,“我们最大的突破是采用了‘项目制’,整个学期作为一个周期,学生们共同完成一个既定的课题项目,让他们在学中写,在写中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这学期同学们要完成的“项目”是一个名为“许院听课录”的专题,要求大家通过寻访各个学院勇于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的教师和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并写出系列报道文章。
基于不同场景的多元化写作课
孙学涛老师的《乡愁里的许昌》也采用“项目制”,核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零距离”观察、采访、体验,打捞遗落在许昌历史深处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重述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核心内容、传承现状,发现许昌文旅项目的亮点与特色,从“乡土许昌”“非遗许昌”“文旅许昌”的维度,完成对许昌大地上的人与事的故事化叙述。
对同学们来说,最难的是写作这个过程。“我们刚开始不知从哪下笔,就把采访老师的内容全写了进去,但整体框架缺乏逻辑,内容庞杂琐碎,我们发现这样写行不通,又推翻重来,每次稿子都被老师批改的密密麻麻的,感觉像回到了中学时代。”选修《校园题材新闻写作》的2017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爽说。
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们的笔下逐渐变得“言之有物”,观察分析、选词用句、布局谋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选题、立意、角度,还是搜集材料、选材和组材、精准表达,都有了很大提升。
建立在文学鉴赏基础上的《经典阅读与原创写作》课也获得了同学们的“青睐”。主讲教师李自豪采用主题式教学的方法,以增加学生获得感的教学改革理念,努力打造“融入式课堂”。每节课确定一个主题,通过分组讨论自选名著,教师进行深度鉴赏讲析,并要求学生课下按主题写作原创文章,再通过批改作业发现优秀作品,推荐到媒体。目前至少有三篇学生的课程作业在《许昌学院报》等媒体上发表。在《许昌学院报》发表过文章的廖翠婷同学认为,正是李老师的指导和鼓励让她增强了自信心,她会一直把这份写作的热情保持下去。
提升的不止是写作能力
近年来,许昌学院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改革,实施了“通识教育改革计划”,把批判性思维、口语表达、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艺术实践、绿色素养等列入了该校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根据核心素养重新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而实践证明,写作课对学生的培育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写作能力”上,选课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独自思考、换位思考、辩证思考、团队协作等优势也凸现出来。
学生作品发表在《河南日报》上
《校园题材新闻写作》课一共有30名学生,被分成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成员分工协作搜集资料、讨论提纲、现场采访、撰写成文。“这门课不单单让我学会写作,更在实践中学会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让我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法政学院2017级的张丙臣这样说。
同样,《经典阅读与原创写作》也不单局限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审美素养和演讲能力,老师每周都组织一组学生自选一篇经典作品,小组成员集体研讨,制作PPT,在上课之初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宣讲推荐,教师在此基础上作阅读和鉴赏指导。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专升本四班的时芳芳说,“经过几次讲台上的演示,我不再那么紧张和胆怯了,敢于在大家面前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也觉得自己锻炼成长了好多。”
学校教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写作课,学校已经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学期尝试开展的部分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课堂开放化、目标问题化、内容项目化、形式多样化的立体化写作课课堂模式正在形成,接下来写作课将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所有学生受益。(本文系许昌学院通识类写作课《校园题材新闻写作》成果,采写:朱琳、于杜飞、张向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