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筑牢教学中心地位,聚焦内涵,深化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峥嵘初显。学校相继启动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改革计划”等,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型课程,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中得以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得到普遍认同。不少教师已经投身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开设《许院听课录》专题,通过深入走访深受学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从微观层面挖掘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供借鉴。
上课没有课本、上课地点不在教室而在操作间中、学生们前往企业进行学习、邀请企业人员来校授课、学生自己组织生产操作……这些“小特殊”共同构成了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化工生产管理》这门课程的“大特色”,据了解,该课主要以培养化工专业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
“上了这么多年的基础理论课,真正交给学生们一个实践项目,让他们动手去做的时候,发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到了操作间后,学生们竟然无从下手。”《化工生产管理》授课教师孙国富说。学生毕业了,但是却达不到“培养目标”,这让孙老师下定决心要“改”,要让学生在这门2016年开设、共30个课时的专业限选课《化工生产管理》的课上,既能掌握理论、提升实践能力,还能具备管理能力。
孙国富老师(左一)在化学化工学院实训中心给学生们上课
可是这样的课该怎么上?只靠听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门课的上课地点便由传统课堂转到了生产车间。在操作间里老师结合生产装置设备或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就地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根据实际解决问题。同时,为了锻炼学生们的生产、管理能力,每个课题都要“真题实做”,一堂课一个操作“课题”,让学生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 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安超楠说:“这门课相比其它课程更有创新性,实训更接近现实化工生产,‘实践+理论’比起只讲基础理论知识,我们能更容易掌握知识!”实践操作性强也让课堂面临一个难题:原来的课本太偏重理论化,而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导致没有适用的课本,备课时则需老师将参考书上的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
同学们分组进行生产操作,图为制作车用清洗剂配置溶液
在孙老师的一堂生产操作课中,2015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王国文担任小组长。他们组要进行理论展示、实践操作,亲自动手完成“车用清洗剂“玻璃水”的生产,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角色;其他小组则要眼看耳听,拍照记录,并用至少5张照片制作成ppt,对该小组的生产操作进行点评;老师最后答疑解惑,进行总结。“这个课程大家参与度很高,老师讲课的时候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实际操作更是全程参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小组负责人,我感觉自己受到了很大的锻炼!”王国文说。
小组汇报总结实践情况
该课程还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辅助教学。“引进来”是邀请企业人员来校进行授课,主要根据是师生在校园中无法接触到的实际案例向同学们讲解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走出去”则是让学生到企业里去,学习企业的制度并进行座谈。“企业人员给学生上课或者让学生走进生产单位,可以让大家根据各个企业的特点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学生们很感兴趣!”孙老师说。化学化工学院2015 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安超楠认为,这门课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了解了真实的生产流程,更体会到了生产管理要与生产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懂得了沟通、合作的重要性。
(文/学生记者:王国文 吕小梅 樊璐瑶 赵闪闪 莫美娟 汪欢笑 宋柯佳 张静怡 ;图片由2015 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