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良人才环境培育转型发展新活力
——新材料与能源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转型探索实践
2016年,我校的转型发展到了深水区、攻坚期,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契合、对接社会、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就意味着二级学院在助力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拓宽视野、创新思维。
我校新材料与能源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依托其强劲的研究平台优势和高端人才优势,在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条“营造人才发展环境,释放创新活力,深化产学研用”的发展之路。
营造人才发展环境
新材料与能源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院长(所长)高远浩在接受采访时说到:“高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是制约我校深化转型的瓶颈问题。新材料与能源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具有比较突出的科研优势,但是要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要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结合学院的发展规划和高端人才的兴趣点,新材料与能源学院提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材施培”的用人策略。具有6年海外留学经历的杨晓刚博士多年来一心致力于“能源材料与技术”的基础研究,研究成果曾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20的《能源与环境科学》上。杨博士常常这样说:“实验设备、仪器是我的宝贝,看到测试时出现的波谱曲线感觉像是跳动的音符,心情特别愉悦,所以我总喜欢呆在实验室。”
像杨博士一样钟情于实验室基础研究的,还有雷岩老师。年轻的雷老师虽然只有助教职称、硕士学位,但他已经是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持人,还在化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多篇,具有较高的基础研究潜质。学院安排教辅人员把热衷于基础研究的杨晓刚博士、雷岩老师等从繁杂的日常事务性中解脱出来,鼓励他们潜心科学实验和学术研究。
而对于热衷从事应用研究的老师,学院则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他们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比如武玺旺博士,申报了2013年河南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学院结合我校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工作,多方协调,帮助其成功挂职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职务。武玺旺博士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解决了企业一系列实际生产问题,获得企业的高度认可,取得了丰硕产学研成果。目前学校与黄河旋风联合筹建的“合金粉体冶金技术联合工程实验室”正在筹划1项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事宜。
释放创新活力
很多本科院校并不缺科研成果,缺的是如何将其对接到企业、行业的生产一线,转化成产品、生产力。为了持续发展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近年来,新材料与能源学院结合地方特色和产业需求,着力培育有利于创新活力释放的环境和平台。学院主动融入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动中,深度挖掘老师中具有成果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与企业深入开展合作。
超硬材料是许昌的四大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13年,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成立了超硬材料制品协同创新中心,并积极参与许昌市人民政府的产业发展布局设计,协助许昌市科技局调研超硬材料产业链现状,积极筹建“许昌市超硬材料产业技术联盟”,并起草了《2014—2020许昌市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学院通过武玺旺博士在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挂职期间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组建学生参与的研发团队,帮助企业解决金刚石制品预合金粉的问题。以武玺旺博士为主的研发团队开发的《预合金粉加工性能调控技术》获得企业科技表彰一等奖,开发的“溶剂雾化制备铜锡合金粉技术”已经通过中试,各项技术指标均高于企业标准。
钧瓷是河南的一大文化品牌,开展钧瓷工艺的改进与研究,对弘扬、传承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11年,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就开始了与河南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的合作,成立了“大宋官窑研发实验室”, 并将其建成了材料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以及产学研合作基地。2013年,纳米所与大宋官窑签订了技术委托合同,进行钧瓷釉料改性应用研究。多年来,郑直团队通过对传统钧瓷釉料的科学分析,将纳米材料与传统釉料结合,成功研发了一系列的钧瓷产品,釉面玉润典雅,提高了钧瓷的艺术观赏价值,实现了钧瓷传统工艺与现代纳米技术的完美结合。学院为这种新型的钧瓷产品注册了“纳钧”商标,2016年5月,这种“纳米材料改性技术”以50万元的转让费转让给河南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
郑直团队
研
发
的釉面玉
润典雅的“纳钧”吉祥瓶
“产学研用”助推创新性人才培养
该院一直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条件。2013年,学院就依托表面微纳米研究所的科研优势,提出以强势科研反哺教学的新理念,开设了《创新实验开放平台》实践课程,着力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水平。近年来,学院不断改进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使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发表SCI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何伟伟副院长告诉记者:“我几年前就带过一个本科生做创新实验,虽然本科阶段她没有发表论文,但是研二的时候她已经在国际顶级刊物《Inorganic Chemistry》和《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上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她的导师告诉我,她动手能力很强,思维也很开阔,能取得这成果与她本科阶段受到的科研锻炼和创新实践密不可分。”
该院学生参加2015年“挑战杯”
2016年,学院增设了《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在学院科研实力和高层次人才的感召影响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有明显的提升。
眼下,学院正部署利用假期时间实施“教师知识更新计划”,鼓励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进行学习进修,学习国际前沿课题抢占学术高地、进入企业的生产现场充分接地气。
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是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远浩院长告诉我们:“学院将致力于建设良好的人才环境、打造良好的技术平台,相互助力,带动学院应用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逐步健全因材施培的发展机制、营造聚才引才、有为善其为的工作环境,促进应用技术成果的良性持续产出。”(图片由新材料与能源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