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
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智能化的服务装备则是其核心。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的宗旨,以最新科技趋势为背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鼓励学生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创新设计理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科技创造力和竞争力。经学校研究,决定举办许昌学院第七届创客公开赛。
一、大赛名称
许昌学院第七届创客公开赛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科研处(许昌发展研究院)、校团委、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承办单位: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ME创客空间社团
三、大赛内容及参赛主题
1.大赛内容
本届创客公开赛设置 4个命题方向,参赛人员可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命题方向参赛。
大赛的个人赛设置 1个命题方向。个人赛为线下制图,在规定方式下用指定软件完成所给题目。
大赛的团体赛设置 2个命题方向。团体赛分为项目设计报告和实物制作两方面,每支参赛队伍需提交参赛项目设计报告及图纸附件,由评审委员会进行打分。科技类必须有实物制作,创意类实物制作作为加分项,完成实物制作,并实现功能的参赛队获得最多不超过 100分的技术加分。大赛支持创新设计理念与创新设计作品,鼓励参赛团队综合使用新技术、新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手段完成作品。
大赛的附加赛设置 1个命题方向。附加赛项为自制小车在规定场地内完成循线和避障两个交叉环节,最终到达指定位置。
大赛设置技术支持委员会,对成功报名的参赛队进行基本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2.参赛主题
参赛主题分为四类,具体内容分为:
(1)创意类(团体赛)详见附件1;
(2)科技类(团体赛)详见附件2;
(3)附加类(团体赛)详见附件3;
(4)制图类(个人赛)详见附件4。
四、参赛对象及比赛形式
1.参赛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2.参赛形式:
个人赛:参赛学生以个人形式参赛;
团体赛:参赛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按要求提交作品。经过评委评审后公布成绩,具体形式以官方通知为主;
3.比赛安排:详见附件 5。
五、奖项设置
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颁发证书和奖品,并择优推荐优秀团队或个人参加校外相关高级别学科竞赛。
六、报名时间和方式
报名方式:每支参赛队由队长提交报名表(见附件 6)。报名表电子档(命名方式:赛项名称_队长姓名_手机号)发至大赛组委会邮箱3210209500@qq.com,纸质档交至理科综合楼一楼科技创新中心电梯教室。所有参赛队需准确填写“许昌学院第七届创客公开赛报名表”,如果信息不完整、填写错误、弄虚作假等行为将不被采纳。每人仅限参与一项比赛,严禁出现只挂名不参赛现象,一经发现取消该队伍参赛资格。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4月26日
七、科技类与创意类作品提交要求
1.参赛者参与比赛的作品必须是自行设计,不得盗用、抄袭,一经发现,取消比赛资格;
2.科技类参赛队伍初赛作品需提交完整的设计报告一份,并附主要设计图纸(电子文档)。其中主要设计图纸包括机械和电气控制两部分。机械要求提供:总装配图、部件装配图和若干重要零件图图纸(包含三维图和工程图PDF 格式);电气控制要求提供:系统电气控制原理图及主要控制模块清单。图纸要求正确、规范,所有对机械设计图纸的国家标准要求和工艺设计要求均为图纸质量评价的要素;
3.创意类参赛队伍初赛作品需要提交完整的项目说明书,项目说明书内容建议包括项目概述、产品或服务介绍和设计理念、制作或市场调研过程、市场营销计划,团队成员及分工、若项目已处于起步阶段也可提供支撑材料(相关专利证书等),文件大小不超过 20 M;
4.设计报告、项目说明书的封面以及格式要求均已给出,见附件7;
5.材料提交时间见各赛项附件。
八、科技类与创意类作品评审规则
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的评审分为两个部分:
设计报告(满分 100分):对所有参赛作品按照评审规则中的“基本评价和设计评价”两项进行评审打分。
实物制作(满分 100分):对所有完成实物制作的队伍,按照评审规则中的 “制作评价和现场评价”两项进行评审打分。
最终比赛成绩为设计报告成绩与实物制作成绩的代数和,确定获奖作品。
评审规则如下(满分 100分):
项目 |
说明 |
基本评价 |
(1)新颖性(2)实用性(3)意义和前景 |
设计评价 |
(1)创新性(2)合理性(3)先进技术理论的应用 (4)设计图纸质量 |
制作评价 |
(1)功能实现(2)制作水平与完整性(3)作品性价比 |
现场评价 |
(1)介绍及演示(2)答辩与质疑 |
九、联系方式
大赛QQ群:444184940
微信公众号:XCU科创中心
大赛组委会邮箱:3210209500@qq.com
联系电话:申 宏 17516973198
十、许昌学院创客公开赛组织委员会拥有对本规则的解释权,比赛期间如遇未经提及的问题或事项,以赛事组委会商议裁定。
许昌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4月11日